敦煌石窟,是指包括瓜州榆林窟、西千佛洞等敦煌周邊大大小小的石窟群,莫高窟是其中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窟。在歷經(jīng)千年的歲月與風沙的磨礪中,石窟依然或坐或立,靜視眾生,撫慰著每一位駐足停留的觀者。10月19日,“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網(wǎng)上主題活動走進甘肅敦煌石窟。通過一個個鏡頭和敦煌石窟的故事,讓我們聽到了一曲穿越千年的文脈弦歌。
敦煌石窟凸顯文化的多元性。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里,中華文明逐漸形成了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tǒng)傳統(tǒng)。敦煌石窟可謂是多元文化的集大成者。從敦煌石窟的工匠來看,他們既來自民間,也來自中原與西域,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讓來這些雕刻者有了更大的塑造空間,因此鐫刻下來自多彩生活的千姿百態(tài)。從地域性來看,敦煌地處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在商貿(mào)往來中促進了東西方諸多文化元素在此交融碰撞。佛教傳入敦煌之后,由此帶來了興盛的文化融合。從印度文化,到中亞犍陀羅(現(xiàn)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一帶)文化,從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到波斯文化等,在各種域外文化的元素的交融交匯中,成就了敦煌石窟的藝術成就和藝術價值。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zhì)量發(fā)展中,透過這些矗立千年的石窟,讓我們感受到了波瀾壯闊的文化大潮。
敦煌石窟凸顯文化的包容性。中華文明自古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具有兼收并蓄、包羅萬象的寬廣胸懷。開放包容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包容性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敦煌文化中,多種文明、多元文化和諧共生、“共處一室”、延續(xù)千年,這是一種了不起。當佛教傳入中國之后,深深烙上了中華文明的印記。在敦煌石窟里,隨處可以看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佛教文化的融合影子,造就了包容性極強的敦煌文化,激蕩了中華文明的活性。透過婀娜多姿的石窟,讓我們感受到了氣象萬千的文化大潮。
敦煌石窟凸顯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zhàn)、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在敦煌石窟各類人物的塑像中,在敦煌壁畫的各種線條與構思中,既有外域文化的元素與因子,也有中國文化的主線,在多元文化的交流激蕩中,在持續(xù)的融合與演進中,成就了敦煌文化的獨樹一幟,引發(fā)了國內(nèi)外的廣泛關注。敦煌莫高窟本身就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典范。敦煌石窟借用數(shù)字化技術,開啟了敦煌文化“活化”利用的新篇章,通過數(shù)字化存儲和處理,讓敦煌莫高窟成為各類文藝創(chuàng)作的“數(shù)據(jù)庫”。隨著“數(shù)字藏經(jīng)洞”的推出,大家可以一鍵“穿越”千年,沉浸式體驗敦煌文化魅力,“數(shù)字敦煌”為文物保護和文明共享作出重要貢獻。透過形態(tài)活潑的石窟,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機勃勃的文化大潮。(張繼)
- 2024-10-11【甘快說】賡續(xù)“莫高精神” 潛心為國護寶(連線評論員)
- 2024-09-27【蘭小信·評】繪夢黃河岸 共舞新時代
- 2024-08-31【甘快說·飛天網(wǎng)評】金川擰緊水龍頭 智腦澆灌好“豐”景
- 2024-08-31數(shù)字人直播帶貨,真的能帶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