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獻禮敦煌研究院建院八十年,《致青春》留存戈壁荒漠中的芳華歲月
匯聚10位莫高窟守護者80幅壁畫臨摹作品
《致青春——敦煌壁畫臨本選集》由樊錦詩題寫書名。 (出版方供圖)
■本報記者 許旸
敦煌莫高窟,一座開鑿于山麓斷崖上的佛教圣地,究竟有何獨特魅力吸引一代代守護者奔赴?日前,《致青春——敦煌壁畫臨本選集》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推出,選取1943年至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莫高窟工作的10位老先生共計80幅敦煌壁畫臨摹作品。
新書由“敦煌的女兒”樊錦詩題寫書名,獻禮敦煌研究院建院80年,部分臨摹作品為首次公開,并收錄徐悲鴻弟子萬庚育1955年繪制的“敦煌莫高窟全景圖”。正如樊錦詩所言,“我的青春不在了,可我們的文明青春正好”。打開這本畫冊,赤誠與青春的溫度縈繞,每一頁都是與古老文化的對話。書中收錄了常書鴻、段文杰、霍熙亮、李承仙、李其瓊、史葦湘、歐陽琳、李復、關友惠、萬庚育等10位老先生的80幅文物級敦煌壁畫經(jīng)典臨摹之作,是關于一群理想者之藝術再凝練、歲月再回首的別樣呈現(xiàn),還串聯(lián)起大師們在莫高窟“面壁修行”的歲月故事。
1944年敦煌國立藝術研究所(現(xiàn)敦煌研究院前身)成立,首任所長常書鴻召集率領了一批受到敦煌藝術感召的藝術家們來到莫高窟,有計劃、大規(guī)模地開始了臨摹敦煌壁畫和彩塑的壯舉。第一代莫高窟人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敦煌壁畫臨摹三種方式,即現(xiàn)狀臨摹、整理臨摹、復原臨摹。伴著大漠戈壁,土屋油燈,他們在敦煌扎下根來,開創(chuàng)了敦煌石窟保護、臨摹和研究的基業(yè)。
除作品外,書中還附老莫高窟人的生平簡介、精彩語錄、代表性文章等,追憶紀念奉獻在戈壁荒漠中的芳華歲月。比如,常書鴻到莫高窟臨摹的第一幅壁畫就是《薩埵那王子舍身飼虎圖》。“太子可以舍身飼虎,我可以此生只為敦煌活。”他用這幅蘊含大無畏犧牲精神的壁畫勉勵自己,也勉勵同事們——選擇敦煌就是選擇了犧牲。
“千年的時光,鑄就了莫高窟的輝煌,也沉寂了它的容顏。這些美術家的守望,讓它的榮光重被喚醒,成為今人眼中‘沙漠中的美術館’。”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在書中如是描述:昏暗的洞窟內,一盞油燈、一個木架、一架梯子、一張畫板、一個板凳、幾支畫筆、一塊反光板、幾個調色碟。面對上千年的壁畫,整窟臨摹、專題臨摹、原大臨摹、復原臨摹、現(xiàn)狀臨摹、整理臨摹……藝術家們就這樣一筆一筆地畫著,那是一個壁畫臨摹者的世界。他們用畢生精力在石窟中“面壁”,犧牲了成為大畫家的機會,幾十年如一日,青燈孤影,甘守清貧,在壁畫前完成一次次自我“修行”,也在敦煌文化藝術愛好者和莫高精神追隨者中點亮一盞盞守護的“心燈”。
- 2024-12-05《如意甘肅:甘肅省情研究》在蘭州首發(fā)
- 2024-11-18《甘肅省檔案館藏名人手跡》
- 2024-10-29兒童文學作家曹雪純長篇小說《彩花涂滿天》出版
- 2024-09-14無限妙處說西游——訪《〈西游記〉通識》作者竺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