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書者說】
作者:楊筱艷(作家、編劇、南京市小學英語學科帶頭人,著有電視劇《山海情》等,作品曾獲冰心兒童文學獎、第十四屆華表獎最佳兒童片大獎等)
2021年開年的時候,中國和平出版社邀請我,創(chuàng)作一部以張桂梅老師為原型的兒童長篇小說。
張桂梅,一個多么響亮的名字。作為一個教師,不可能不知道她,作為一個寫作者,也不可能不關注她、不可能不想書寫她。我想,中國和平出版社選擇我來書寫這個故事,多半是因為我與張老師是同行吧。從教多年,校園于我,是多么熟悉、多么親切啊??墒牵衽痈咧羞@樣的校園,卻又有著特別的獨特性。所以,這次的書寫又顯得那么不尋常、那么富有挑戰(zhàn)性。
我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
夜里,張桂梅老師巡查寢室。王光 繪
一
這是一個富有激情又十分快樂的過程。
我閱讀了大量有關張桂梅老師的書籍和報道。
在接受這個寫作任務之前,我就已經(jīng)了解了不少張桂梅老師的事跡。但這一次的閱讀,我更希望從書中、資料中,讀到這樣一個了不起的人其高尚德行與品質(zhì)形成的過程。我讀到她童年時的頑皮,那是我作為一個一線老師最熟悉的發(fā)生在兒童身上的趣事;我讀到她在林場的生活經(jīng)歷,方懂得正是這段經(jīng)歷讓她更加珍惜生命,也更想讓生命煥發(fā)持久的華彩。我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她為什么執(zhí)著于創(chuàng)辦一所女子高中,執(zhí)著于引領那些女孩子們走出大山,走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因為,她見證過失學的女孩子們被禁錮的人生,她懂得所以她憐惜,最重要的是,她行動。
那些閱讀的日子,我每天都被張老師的事跡激蕩著。那些素材匯入腦海中,成為一股激流,想要找到一個出口,奔騰而出。但是如何選取素材并將其編織成一部受眾為少年兒童的長篇小說呢?這個問題困擾了我一段時間。
有一刻,我仿佛看到,童年的張桂梅與后來成為全國聞名校長、七一勛章獲得者的張桂梅,隔著數(shù)十年的時空相互對望。靈感忽至,我決定選取張老師童年、少年、青年的生活片段,與她創(chuàng)辦女高第一年過程的視角交替穿插,雙線并行敘事。童年故事更能引發(fā)小讀者們的共鳴,辦校過程的記述也會讓他們更深刻地了解女子高中創(chuàng)立的不易與存在的巨大意義。
這畢竟是一部兒童文學作品而非紀實作品。文學作品需要想象,需要許多的細節(jié)填補資料的縫隙,需要將人物打散、提煉、重組。這個過程我是熟悉的,于是,那些資料變成了一章一章的故事情節(jié),張老師曾經(jīng)的學生們也化作我筆下的海藍莉、海云云、山雀兒、云寶瓊……還有那些與張桂梅老師共事的眾多老師們,也一一在故事里出現(xiàn)。
開始創(chuàng)作后,我以一天一個章節(jié)的速度,很快完成了長篇兒童小說《山行者》的初稿創(chuàng)作。
《山行者》,是這本小說的原名。張老師騎馬家訪的事跡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一閉上眼便可以看見空闊的天地山巒、窄窄山道上的瘦馬與老師。
《向山而行》楊筱艷 著中國和平出版社
二
2021年4月份,我將這部小說的初稿稍做修改,交了稿。
但是我心中的遺憾卻越來越大。我覺得,僅憑資料寫出的故事,是欠缺溫度的,而張桂梅老師這半生所從事的卻正是最有溫度的事業(yè)。所以,作品的這個缺點,簡直是致命的。我覺得,實在有愧于張老師。
所幸,中國和平出版社負責人和兩位負責作品編輯的老師,與我有同感。社里決定,為我爭取一個親身采訪張桂梅老師的機會。
2021年7月,我出發(fā)了。
抵達昆明后,來不及細看這個四季如春的美麗城市,我和編輯老師們立刻坐上了開往華坪的小巴車。
路途中,我一直有點恍惚。真的要馬上見到那位“傳說”中的張老師,能看到她在校園里“巡視”了嗎?能看到她手執(zhí)那只綠白相間的小喇叭,在走廊里催促孩子們“快快快”的場面了嗎?能看到張老師的辦公室了嗎?能看到孩子們跳操了嗎?在面對張老師的時候,我會如何地激動?我的采訪提綱合適嗎?我整個人又興奮又惶恐。
一直到那一天的到來。
7月7日,在華坪縣委宣傳部的安排之下,我們終于來到了女子高中。
華坪女子高中的大門并不十分寬闊,但很高,樸素端莊。校園一片靜謐,姑娘們還沒下早課。
忽地鈴聲響起,隨著急促的腳步聲,姑娘們齊整地從教學樓里涌出,迅速地在操場上排好了隊列。課間操時間到了,我們真是趕了個巧!連華坪作協(xié)主席都說:你們來巧了,好多來采訪的人,都沒趕上呢。
我無數(shù)次地聽過《紅梅贊》這支歌,少年時還與同學們一起唱過這支歌參加聯(lián)歡會。如今,那熟悉的旋律里被灌注了滿滿的、年青的熱情,它變得如此朝氣蓬勃、生機盎然。我們靜靜地站在角落里,觀看孩子們青春洋溢的舞步。同時我也注意到,一道瘦小的身影出現(xiàn)了,灰藍布的上衣、同色的褲子。那身影在孩子們的隊伍后面緩緩地踱著步,我的心不由得緊張起來:那正是張桂梅校長!
當我真正站在張桂梅老師面前,注視著這個個頭小小、異常瘦削卻精神奕奕的老師時,我的心一下子平靜了下來。她那棕色的亮晶晶的眼睛,有著讓人內(nèi)心安定的神奇力量。
三
少年張桂梅。王光 繪
本文圖片均選自《向山而行》
張老師開口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我看你很面善。
其實我是第一次面對您啊張老師,我暗想,興許,這是屬于我們同行同業(yè)者之間一點小小的心意相通吧。
張老師的辦公室如料想中的簡樸潔凈,大窗、書桌,木椅,墻上掛著書法作品。硬木的長靠背椅,是用于招待客人的。
讓我意外的是,張老師非常健談。她向我們講述她辦校的過程,這些年來孩子們的學業(yè)情況,穿插著她在孤兒院、民族中學時的工作經(jīng)歷,還有她青年時代的往事。她的敘述簡捷、流暢、生動、極具畫面感,條理清晰,時間線也表達準確,沒有一絲零亂,幾乎不用整理便可成可用素材,可見,這些往事全都印刻在她的腦海里。
張老師所講述的,有的我是資料中讀到過的,但更多的,是資料里所沒有的。這又是一個意外之喜!她講到,跋山涉水去一位退學的學生家中,勸家長讓孩子來上學,可那位家長卻執(zhí)拗地不肯開門。僵持之中,她突然看到身旁站著一個看熱鬧的小學生戴著紅領巾,于是靈機一動,讓這孩子召集了村中數(shù)位小學生站立成一排,在這一家的屋外放聲唱少先隊隊歌,一遍又一遍。清脆的童音在山梁間環(huán)繞,最終,歌聲推開了退學家長的家門。
聽著張老師的講述,我的眼前立刻出現(xiàn)了一幅生動鮮明的畫面。青山,草屋,門前的石磨,老師倔強的身影,還有孩子們的歌聲。多好啊,這是生活,更是憑閱讀資料無法達成的文學意境。后來,我將這一幕加入了小說之中。
在張桂梅老師的述說中,她很少提到“苦”字。她只是平靜地講述辦學從起步到困頓無望,再到出現(xiàn)轉機,最終教學大樓拔地而起的過程。她更多說到的是辦學的趣事。這讓我確認,在修改文稿時第一應該考慮的是去除小說里隱隱彌漫的哀傷與愁苦基調(diào)。對于張桂梅校長而言,困苦,是生活的一部分,面對它、解決它、再往前行,是她的人生態(tài)度。
我忽而就理解了張老師對學生們所說的話:往前走,不要回頭!它的意義在于,教會孩子不要總糾纏于過往的困苦與不幸,努力向前,永遠只能在前方找到希望。而這本書里,艱苦是必須要描摹的,但字里行間也應該是蘊含著希望與光明的!
張老師的講述還在繼續(xù),她說了那里的孩子們身上發(fā)生的事,她們的求學過程、家庭狀況、后續(xù)發(fā)展。似乎在她的腦海里存在一個搜索引擎,她隨時輸入一個名字,這個孩子多年的求學、生活歷程就能清清楚楚地跳將出來。這是多么驚人的本事!一位師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真正將孩子們掛在心上時,才能做到。
四
女高的孩子們是比較特殊的學生,對這樣一群特殊的青少年群體,我非常想知道張桂梅老師是如何在學業(yè)上、做人上引導她們逐漸前行的。張老師也講述了這個過程。
在張老師的講述中,我不斷地感嘆她的教育觀和教育方法。因為是同行,我能更切實地體會她所說的教學方法的巧妙與科學。她所說的引導孩子們閱讀的方法,正是近幾年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倡導、不斷推進完善的,而她在十幾年前就已經(jīng)做到了。她又說到,針對女高孩子們剛入學基礎薄弱的情況,她也曾與老師們一輪一輪實驗、探索、摸索教學方法,經(jīng)歷了失敗,最終確定了如今的教學方法。所謂最好的,應該是最適合的。華坪女高一直以要求嚴格著稱,但嚴格并不意味著死板。女高的班級不分快慢班,張老師相信群體的力量在學生學業(yè)、人格發(fā)展上不可忽視的作用,她還支持、幫助部分學生發(fā)展特長,讓她們有一技傍身。這樣的教育觀是嚴謹?shù)?,又是寬和的?/p>
張老師一直滔滔不絕地說啊說啊。她身患多種疾病,可她的聲音并不顯疲憊,也不氣短。相反,她的聲音清亮,口齒清楚,字正腔圓,條理清晰,描述趣致。那種天生的老師的氣質(zhì)和素養(yǎng),是刻進骨子里的。
更讓我敬佩的,是張老師充滿溫情的人生觀。張老師面對的都是十五六歲至十七八歲的少女,這個年齡段的姑娘,不僅需要知識的引導,更需要人生觀念的引導。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能保證她們離開校園走向社會之后不至于偏離航向。
張老師教會女孩子們自尊、自立、勤勉、上進,卻又尊重小姑娘們特有的對生活的好奇與熱情。她對孩子們想喝奶茶的描述真是妙趣橫生,也自掏腰包滿足了三個年級的女孩子們想喝奶茶的愿望。她嚴厲但并不古板,教會她們保持經(jīng)濟與思想的獨立,不沖動盲目地做出人生選擇。她也教她們,走出去就要走到底,在廣闊天地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同時,她又讓她們——盡情地去享受生活、享受情感、享受最自由的生命體驗。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師,有著最通透明亮、最年輕、從未老去的心。
張老師所說的事例后來都被我一一添加進了小說中。這些都是瑰寶,對被教育者、教育者,對所有的讀者而言,都是極寶貴的東西。我只愿我的一只拙筆,能夠表達萬一。
五
張老師與我們聊得很盡興,最后,她利落地結束了話題。
她張開雙臂,揮動著,說:“好了,就這樣吧,去吧,該干嘛干嘛去,做你們想做的事去吧。”
我們與張老師一同走出辦公室,我看到她拿起了那只傳說中綠白相間的小喇叭,一路催促著孩子們:快點,快點,快點。
我也終于近距離地看到張桂梅老師的學生們了,一個一個身著鮮紅色校服的小姑娘,一色的齊耳短發(fā),十分質(zhì)樸,年青的臉龐光潔明媚,她們的眼睛都是亮晶晶的,充滿活力。那是希望的光亮,在匆促的奔跑中,她們還不忘與我們打招呼:老師好。她們像輕風一樣跑向前,比一切報道、資料中更鮮活,更有溫度,也更讓人感動。
做你們想做的事去吧!
這是整個采訪,最讓我動容的一句話。
這句話,我很久很久都不能忘懷。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該做什么并付諸行動,那對于整個社會而言都是一股巨大的推動力量。決策力、行動力,人生的兩大法寶,就在張桂梅老師可愛地張臂揮手時,展現(xiàn)給我們了。
還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這次采訪,我們帶去了畫家為這部小說畫的數(shù)張草圖,還有美編老師們選的一些風格迥異的畫作,想讓張老師就書中的插圖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張老師把這些圖都仔細地看了好久,最終選出了她喜歡的風格。她喜歡將人物的面部神情畫得細膩,喜歡清爽明凈的色調(diào),喜歡舒展開闊的構圖。雖然現(xiàn)實生活中她永遠素服布衣,但她對美有著敏銳的感觸與準確的表達,素凈是她獨特的美麗。
我們離開女高時,孩子們結束了午飯回教室自習,校園里又是一片靜謐。陽光很盛、很豐沛,整個教學樓和操場都沐浴在七月的陽光里,有一種無聲的熱烈感。
后來,我便依照采訪內(nèi)容,對作品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我把張老師親口講述的事例寫進小說里,我寫山谷里的歌聲,寫中秋節(jié)師生們月下吃魚,寫姑娘們喝到奶茶時的歡快,寫她們奔跑的腳步……樣稿寄到我手中時,我終于摸到了上面的溫度。
最終,小說定名為《向山而行》。
作品已經(jīng)付梓,我唯一遺憾的是,采訪素材只用上了一小部分。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會重溫那些采訪的照片和音頻,越看,越聽,越發(fā)覺得可惜,張老師說的這么精彩的教育故事沒能用到書中去啊,或者:這么可愛的表述,這次沒用上……
可是我想,這都不要緊。
因為,我們還有無數(shù)的方式和無限的時間,來與一個偉大的靈魂相遇。
- 2023-06-01新生態(tài)、精品化 中國網(wǎng)文出海勁力持續(xù)
- 2023-06-01僑胞程靜及其團隊在美國創(chuàng)辦中文雜志《小枇杷》 讓華裔小讀者看到更多中文故事
- 2023-06-01深山里的詩歌課:不功利,無期待
- 2023-06-01劉亮程、蔡崇達共話“文學與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