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小英)這里是甘肅首個古石刻博物館,也是唯一一個以古石刻藝術為主題展覽的博物館,全國50座名塔中“最瘦”的塔館藏于此。在這里,“最原始的壓路機”可讓人一窺全世界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是如何修成的,以及250萬年前的黃河古象化石,又讓人對遠古時代的地球多了一重想象。
近日,“千年石窟匠心傳承”網絡主題活動走進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的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一窺那些石頭留下的秘密。
目前最大的黃河古象在此出土
1973年春天,在慶陽市合水縣板橋鄉(xiāng)馬蓮河畔出土了黃河劍齒象化石。經專家復原,這具化石的骨架身高4米,體長8米,門齒長達3.04米,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劍齒象化石,連長度20厘米的舌骨也被保留了下來。
因其出土于黃河流域,故取名“黃河古象”。
存放在館內的1:1復制的黃河古象化石
考古學家判斷,這是地球上早已滅絕的一種劍齒象,生活在距今250萬年前。
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館長王繼偉說,目前館內存放的是1:1等比例復制的,但因為黃河古象太多知名,很多學生都會來此參觀,對研究黃土高原250年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供了難得的科學依據。
“最原始的壓路機”——看最早的高速公路如何修成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為抵御匈奴侵擾,修建了南起陜西淳化縣、北至內蒙古包頭市的軍事要道——秦直道。
秦直道穿越陜、甘、蒙三省區(qū),全長700多公里,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條“高速公路”,享有世界高速公路鼻祖的美譽,在修建后仍使用了千年,時至今日還能看到它的存在。那么,這條2000多年前的“高速公路”,究竟如何修成的呢?
最原始的壓路機——石碌碡
在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內存放著的一個石碌碡,就是當年修建秦直道所用,被考古學家譽為“最原始的壓路機”。
秦直道石碌碡出土于慶陽市合水縣子午嶺林區(qū),形似圓柱體,重約3000斤,直徑約1.2米。其獨特之處是,柱體表面布滿錐形平頂乳釘,乳釘長0.11米,大小相同,均勻分布,與一般軋輾谷物的石碾子形似而又完全不同。它也是迄今為止,在秦直道遺址內發(fā)現的唯一一件石刻巨型文物。
不過,這重達3000斤的壓路機,究竟需要幾匹馬拉著壓路面,當初修建秦直道,究竟用了多少石碌碡,這些疑問還有待進一步解答。
430余件古石刻撐起一個“可移動的敦煌莫高窟”
也許是因為有了秦直道,佛教傳入中國后,這里的石窟造像便開始興盛。自北魏開始,經唐、宋至明清長達1400余年,這片土地上出現了很多石窟,存放在館內的160余尊石造像便是佐證,更被用來追溯佛教文化在隴東的歷史淵源。
館內展覽
王繼偉說,這些石造像的材質,大多數都是本地紅砂巖,和敦煌莫高窟的木胎泥塑造像屬于兩種不同的造像藝術。根據2020年石窟寺專項調查,合水共有石窟寺25處,以晚期中小石窟居多,其中造像多為單體造像,博物館成立時將其搬回保存。
除了石造佛像,館內還有不少古石刻文物大約430余件,如文官石頭像、對弈圖雕刻磚、錢紋方磚等,這里因此又被譽為“可移動的敦煌莫高窟”,合水縣也被譽為“古石刻之鄉(xiāng)”。
名塔中“最瘦”的塔在這里
眾多古石刻文物中,最明顯的則是塔兒灣石造像塔。講解員史小紅介紹,塔兒灣石造像塔原址坐落于合水縣太白鎮(zhèn)苗村,建造于北宋年間。塔身清瘦纖細,是我國古塔中體型最細、最瘦,因此,也被列入我國50座名塔之一,瘦塔之最。
“最瘦”的塔——塔兒灣造像塔
整個塔體呈平面八角形,以鑿磨的紅砂巖疊砌而成。高11米,共計13層,第一層直徑1.29米,二層以上逐漸縮小,到達頂層,直徑僅0.59米。
從最遙遠的黃河古象化石、最原始的壓路機,再到豐富的古石刻,為了讓這些館藏文物被更多人看見,2021年,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實施了“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數字化項目”。王繼偉介紹,該項目對館內二級以上文物進行了數字化采集,建立了館藏文物數字化管理系統進行藏品數字化管理,采用數字魔墻、虛擬展示等方式進行展示。在數字魔墻上,點擊某一件文物,便可放大該文物,并可360度查看文物的細節(jié),讓更多人看見館藏文物的更多細節(jié)。
- 2024-09-18中秋假期 甘肅部分地區(qū)有降水天氣
- 2024-09-18甘肅省發(fā)布中秋假期交通安全“兩公布一提示”
- 2024-09-18【相約敦煌 牽手世界】敦煌市全力做好文博會服務保障工作
- 2024-09-18嘉峪關市舉行2024年下半年歡送新兵入伍大會 王先強鄭英出席并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