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倪偉
發(fā)于2023.4.10總第1087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在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中,敦煌的吸引力或許僅次于故宮,而要論起神秘感,遠在西北戈壁、藏于荒漠深窟、曝光并不算多的敦煌,或許還更勝一籌。因此在很多人心中,敦煌是一生遲早要去一次的地方。
對我來說也是如此,為了做《石窟千年》封面報道,我在3月初春寒料峭的時節(jié)抵達敦煌,然而這次探訪的收獲卻并不如預期豐滿。雖然時值淡季,看到了最多的12個窟,時間長達兩個小時,但似乎只是恍然之間就結束了。而旺季人多時,參觀的洞窟數(shù)和時長可能還得縮減一半,還沒反應過來,4個或8個洞窟就看完了,又不能回頭重游。
由于壁畫嚴苛的保護條件,參觀石窟總是嚴格限時的,不僅敦煌,其他石窟寺也如此。這與絕大多數(shù)遺址的參觀方式都不同,你只能跟著講解,踩著節(jié)奏,在每個洞窟里流連片刻。
洞窟光線幽暗,眼睛只能追蹤著講解的燈光,一塊塊地觀看,難以一覽全貌。這就缺失了對洞窟的整體觀感,當我后來閱讀起有關莫高窟的書,見到那些壁畫、塑像和洞窟全景,才領略到莫高窟令人驚嘆的恢弘和精致。
不禁遺憾,如果提前了解過洞窟的全貌,或許能更深刻地體會洞窟的魅力。進一步,如果對各時代的藝術風格有所了解,或許更能理解每個洞窟的獨到之處,在參觀中得到回應?;蛟S,還可以有意識地尋找那些曾在書中和紀錄片里打動過自己的細節(jié)。
去敦煌,如果一無準備地抵達,或許會留下很多遺憾,事后只能對著紀錄片叫苦不迭。所以,敦煌最好的參觀方式,是再去一次。但畢竟遙遠的敦煌或許一生只此一次,多數(shù)人都不會重游。
敦煌研究院用很多方式為觀眾提供了解知識背景的途徑,比如數(shù)字展示中心的電影、陳列中心的復制洞窟、書店里的畫冊和書籍、新媒體上的各種科普短視頻……但置身洞窟中的感覺還是無法替代的,如何充分利用這一個來小時,獲得更多共鳴,有心的觀眾需要多做功課。而且敦煌是一個不斷生長的生命體,洞窟外散落的各個時代遺址,共同訴說著敦煌的歷史。如果對敦煌的往事有所了解,面對道士塔、常書鴻故居、敦煌研究院創(chuàng)始者墓碑等與人有關的遺址,或許會升起更深刻的況味。
但話說回來,我們當然也可以什么準備都不做,說走就走,即刻出發(fā),享受旅行本身。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是時候收拾好背包重新啟程了,不論是為了求知、朝圣,還是為了不辜負自由。
《中國新聞周刊》2023年第13期
- 2023-04-06西北地區(qū)發(fā)現(xiàn)廣泛分布的侏羅紀被子植物化石
- 2023-04-04【甘快看】4月15日 圓明園四大獸首亮相金城
- 2023-04-04蘭州戰(zhàn)役紀念館 戶外紅色故事會入腦入心
- 2023-04-03蘭州五泉山古建筑群修繕后恢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