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襪子史話
公元前九世紀的皮氈襪(新疆塔里木盆地扎洪魯克古墓出土)
西漢女式夾襪(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
清乾隆皇帝冬天穿的棉襪“繡龍紋緞襪”
倪方六
今日立冬,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冬意味著冬天的開始。立冬日,水始冰,地始凍??菽竞Γ獦蚯嗍?。北國初雪霏霏,山月蒼涼,雁聲入夢,江南晚桂未凋。
隨著天氣日漸寒冷,在我國古代,為抵御嚴寒,古人很早就發(fā)明了“足衣”以護腳、保暖。所謂“足衣”,即今天所說的襪子和鞋。古人冬天穿的棉襪有“夾襪”“千重襪”“兜羅襪”“絨襪”等,目前存世較早的一雙襪子是公元前九世紀的皮氈襪,出土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緣的扎洪魯克古墓中。
古人何時開始穿襪子
《左傳·哀公二十五年》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衛(wèi)國大夫褚?guī)熉曌哟┲m子,參加衛(wèi)出公的聚會,即所謂“褚?guī)熉曌禹€而登席”。因為太隨便、無禮,惹得衛(wèi)出公大怒,要將他的腳砍斷,褚?guī)熉曌訃樀泌s緊逃走。
這里的“韤”讀作wà,是“襪”字的早期寫法。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韤,足衣也。”從《左傳》記載的這則故事可以知道,中國人穿襪子很早,先秦時人們已穿襪子了。但是,這還不是最早的穿襪子記載。
依據(jù)《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中的說法,至遲在“三代”時的商末,人們已穿襪子了。周文王姬昌當年率兵去攻打商朝的屬國崇國,走到一個叫鳳黃山的地方時,襪帶子松了,自己動手將帶子系好。原文即:“文王伐崇,至鳳黃虛,韈系解,因自結(jié)。”這里的“韈”,與“韤”一樣,也讀作wà,同為古襪字,但與今天人們穿的襪子不同,是皮質(zhì)襪子。“韈”與“韤”同為皮襪,但用料不一樣,有韋(韋)革之別。
《淮南子·覽冥訓》有這么一個比喻:“夫道之與德,若韋之與革”,可見韋與革在古時有明顯的差別,韋的處理工藝更先進。具體說來,“韈”是用去毛獸皮做的襪子,而“韤”則是熟獸皮做的襪子,要柔軟舒適一些,商末周文王穿的韈,便沒有周后期褚?guī)熉曌哟┑捻€好。
現(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已證實,早期人們穿的襪子確為皮襪。目前存世較早的一雙襪子是公元前九世紀的皮氈(zhān)襪,出土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緣扎洪魯克古墓中。
到漢朝時,襪子已流行用紡織品縫制了,人們基本不穿皮襪,現(xiàn)代考古出土的漢朝襪子都是布帛質(zhì)地的。
“衤”旁的“襪(wà)”字的出現(xiàn),也是證明。東漢劉熙在《釋名·釋衣服》中已使用“襪”字:“襪,末也,在腳末也。”同時期還出現(xiàn)了“纟”旁的,這是“襪”的異體字,也是紡織品制作的襪子。
古人冬天的襪子什么樣
古人穿的襪子也有冬夏與單棉之分。古人稱夏天穿的襪子為“暑襪”,暑襪質(zhì)地輕薄,透氣性好。但古人冬天穿的襪子比暑襪款式更多,冬天穿的棉襪一般都是多層襪,夾層中納入保暖材料。
漢代的“夾襪”就是一種棉襪,這種襪子較單層襪厚實,里外兩層,故名。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曾出土過兩雙夾襪,由雙層素絹縫成,襪面用絹較細,襪里用絹較粗。這是女襪,出土時放置在棺木邊箱的竹笥之內(nèi),從襪子當隨葬品來分析,那時襪子已是生活中必備衣物。
唐朝人冬天穿的襪子叫“千重襪”,用一層又一層的羅帛縫納而成,因此得名。從宋陶谷《清異錄·衣服門》“千重韈”條所記來看,千重襪有十幾層:“唐制,立冬進千重韈。其法用羅帛十余層,錦夾絡之。”
宋朝人冬天穿“兜羅襪”。“兜羅”是兜羅樹所結(jié)之絮,屬于木棉,將之縫進夾層中,就做成了既保暖又柔軟的兜羅襪。南宋陸游《天氣作雪戲作》中提到過這種棉襪:“細衲兜羅襪,奇溫吉貝裘。閉門薪炭足,雪夜可無憂。”
兜羅襪在宋朝很受歡迎,北宋黃庭堅在得到曉純禪師送的兜羅襪后,特作《謝曉純送衲襪》詩表示感謝:“剗草曾升馬祖堂,暖窗接膝話還鄉(xiāng)。贈行百衲兜羅襪,處處相隨入道場。”
明清時,人們已穿上了真正的棉襪——里外層之間用棉絮作為填充物的襪子。除了棉襪,還有絨襪——用羊絨做的襪子。明末宋應星《天工開物·乃服》中“褐氈”條稱:“南方惟湖郡飼畜綿羊,一歲三剪毛,每羊一只,歲得絨襪料三雙。”
羊絨襪曾是明末最流行的襪款。明范濂《云間據(jù)目鈔》記述:“近年皆用絨襪,襪皆尚白,而貧不能辦者,則用旱羊絨襪,價甚省,且與絨襪亂真。”
古代女襪有什么講究
古人穿的襪子在款式和穿法上跟今天很不一樣,古人襪口上縫有帶子,如鞋帶一樣。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兩雙夾襪就都有帶子。系帶子主要是因為襪筒較寬松,加上布帛的彈力不足,用帶子系在腳脖(脛)上才不會滑落。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中“襪”條即稱:“三代及周著角襪,以帶系于踝。”具體怎么系襪帶子則男女有別:男襪帶子由后朝前系,女襪帶子由前朝后系。
古代女襪比男襪用料更講究。新疆民豐東漢一號墓出土過一雙女襪,以彩錦制成,錦面以絳紫、黃褐及白色織出菱紋“陽”字,菱紋排列齊整,織物均勻細密,很漂亮,出土時還穿在腳上。
魏晉時,講究的女襪都用綾羅縫制,謂之“羅襪”。曹植《洛神賦》中所謂“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描寫的就是當時女性穿羅襪的樣子,“凌波”一詞遂成古代文人筆下女襪的代稱。高檔女襪還會繡上圖案以作裝飾,《中華古今注》記載:“至魏文帝吳妃,乃改樣以羅為之,后加以絳繡畫,至今不易。”
隋唐時比較講究的女襪則多用五彩綿縫制,再繡上花鳥一類圖案,謂之“錦襪”。我國古代最出名的一雙錦襪,大概要算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楊貴妃穿過的錦靿(yào)襪。所謂“錦靿襪”,就是襪筒用彩錦做的錦襪。“安史之亂”中,楊貴妃被迫自縊于馬嵬驛的一棵梨樹下。一位在當?shù)亻_旅店的老婦拾到了楊貴妃的一只錦襪,過往客人聽說后都想看看摸摸這件稀罕襪,但誰想摸就要給老婦錢。據(jù)宋樂史《楊太真外傳》:“相傳過客一玩百錢,前后獲錢無數(shù)。”
由于流行纏足,宋代還出現(xiàn)了專為小腳而設計的尖頭襪。纏足都有裹腳布,隨之還設計出了一種無襪底的“半襪”,穿時可裹于脛,上不過膝,下達于踝。到明清時,這種半襪發(fā)展成了小腳女性的“裹腿”。
裹腿襪的防寒保暖效果極佳。清徐珂《清稗類鈔·服飾》記載:“南方婦女之褲,不緊束,至冬而慮其風浸入也,則以裝棉之如筒而上下皆平口者,系于脛,曰‘裹腿’,外以褲罩之。”
古人進門為何要脫襪子
不僅襪子本身有講究,古人穿襪子的規(guī)矩也不少。如對官員來說,在不同場所穿的襪子都有嚴格規(guī)定,顏色不能穿錯。如漢朝,出席宗廟等重要祭祀活動要穿紅襪子,即《后漢書·輿服志》中所謂:“祀宗廟諸祀則冠之,皆服袀玄,絳緣領袖為中衣,絳绔,示其赤心奉神也。”古人稱紅襪子為“朱韈”,漢代這種朱韈禮儀對后世影響很大,明清時期朱韈還是皇帝穿的襪子?!睹魇?middot;輿服志二》:皇帝冕服,“襪、舄皆赤色。”
在我國古代,穿襪子有規(guī)矩,脫襪更有要求,早期進門有“跣襪之制”,與進門脫鞋的“脫履之制”是一套禮俗。
在桌椅一類家具沒有發(fā)明前,古人就餐、會客等都是席地而坐,所以要把鞋子先脫掉放在門口,然后才能進去。如果看到門口放了兩雙鞋,說明屋內(nèi)有人,不宜貿(mào)然進入,聽到他們高聲說話后才可進去。這就是《禮記·曲禮》所謂:“戶外有二屨(jù),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此即古人的“脫履之制”。
“跣襪之制”比“脫履之制”的敬重程度更高,如果屋里有長者或貴客,除了脫鞋,還須把襪子也脫下,即所謂“跣襪”。不跣襪則是嚴重失禮。
清趙翼《陔余叢考》卷三十一“脫襪登席”條,對“跣襪之制”有專門的說明:“古人席地而坐,故登席必脫其屨……然臣見君則不惟脫屨,兼脫其襪。”為什么?因為“古人以跣足為至敬也。”
“跣足上堂,跪而斟羹”是先秦時古人的禮數(shù),到漢朝仍很流行。據(jù)《史記·孝文帝本紀》:孝文帝死前下的遺詔中有一條:“自當給喪事服臨者,皆無踐。”西晉尚書郎晉灼注稱,這里的“踐”字當作“跣”:“跣,徒跣也。”
一直到唐代,進門脫襪子的要求才不被重視。但在皇家舉行祭祀時,“亦尚有跣襪之制”。
- 2024-11-05【鏡觀隴原】石室寶藏——藏經(jīng)洞陳列展在敦煌研究院開展
- 2024-11-04【甘肅的秦文化印記之一】馬背上的輝煌——揭秘秦人馬文化
- 2024-10-31地灣漢簡:再現(xiàn)兩千年前河西漢塞戍邊生活
- 2024-08-09古史萃|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