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隴驛路清水石碑
溫小牛
清水縣地處關山西麓,與陜西省隴縣毗鄰,自古即有關隴鑰鎖,陜甘門戶之稱,是關隴驛路必經之地,也留下了拓展古道、修建驛館、交通法規(guī),以及鹽法分界等石碑。
地處關山西麓的清水縣在古代是關隴驛路的重要通道,既留下前輩的足跡,又留下商旅們食、住、行的碑文。
行有行的規(guī)則。《儀制令碑》20世紀90年代初出土于清水縣白沙鎮(zhèn)省道323線路旁,現(xiàn)存于清水縣趙充國陵園碑廊。碑略矮,高89厘米,寬67厘米,系白石材質,背無文。中立書“儀制令”三字,右書“賤避貴,少避老”,左書“輕避重,去避來”,為北宋碑刻。據(jù)《宋史·孔承恭傳》載,將作監(jiān)孔承恭舉令文“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請詔京兆并諸州要害處設木牌刻字,違者論如律。太宗從之,詔令全國重要道路廣立儀制令,以維護交通秩序。同類碑漢中略陽縣靈崖寺亦有出土,筆者在一次旅游中所見
由此可見,《儀制令碑》是由朝廷統(tǒng)一頒布,規(guī)定文字制式,地方依樣刻立于交通樞紐的。宋金時期,關隴一帶一直是西夏、金人與宋朝你爭我奪的重地。戰(zhàn)爭頻頻,官軍輜重來來往往,這就在清水縣留下告示交通法則的《儀制令碑》。碑文首先規(guī)定賤避貴,集中昭示等級要求。其次是少避老,規(guī)范出行倫理。輕避重,去避來兩條,明確界定了交通規(guī)則。交通規(guī)則勒石樹碑,既說明車馬行人負重,運輸來往十分擁擠,也說明關山驛路相讓困難,必須通過頒布法令加以規(guī)范,暢通道路,避免和減少交通事故。
住有住的驛館。《清水縣創(chuàng)建宣德堂記碑》刻立于元朝惠宗妥歡帖木兒至正元年。碑無額,左上角、右下角殘,通高110厘米,寬68厘米,淡紅石質,陰陽均有文字。這是清水縣古碑中唯一記載官方修建招待所的碑文,也是比較少見的驛館碑文。碑文記載了修建驛館宣德堂的經過。碑文說:“清水縣□□□上邽之郡也,雖非朝使往來要沖之驛,其欽承王命公務之使潺潺相繼,無驛館以待之,誠為不可”,縣令秦珠到任主持修建,中臺御史周一齊命名并題寫“宣德堂”。
清水縣是當時關隴道路的重要驛站,所謂“欽承王命公務之使潺潺相繼”,蒙元時代十分重視。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西征歸來,為了實現(xiàn)先滅西夏,再滅金國,后滅南宋,平定中原的戰(zhàn)略目標。西夏投降后,作為戰(zhàn)略家的成吉思汗已開始部署攻伐南宋之事,便到六盤山最南邊的清水縣,建立秘密前沿指揮部觀察和督戰(zhàn)。不幸的是,征戰(zhàn)一生,足跡遍歐亞的一代天驕,在清水縣至少度過了他生命的月余時間。在生命旅程的最后8天,成吉思汗發(fā)布了涉及國事的六條遺囑。成吉思汗病逝多年后,他的臣子在清水這個“雖非朝使往來要沖之驛,其欽承王命公務之使潺潺相繼”的神秘小縣興建公立驛館。參與樹碑立傳的官員,有管理隨軍家屬的“承務郎秦州成紀縣尹兼管本縣諸軍奧魯”,有“前秦州清水縣主簿兼尉靖也力不花”等蒙古人,可以看出元朝對清水縣的重視程度。
碑文有“儒學教愉”“儒生”,印證著清水縣最早書院——西江書院的延續(xù)。在秦安縣,同年碑上有清水縣人王思聰任秦安勸農事之職,也有“秦亭后進公合納漠書丹”字樣。
食有食的界限。從陜西省隴縣固關鎮(zhèn),沿關山驛路向西翻越到達著名的長寧驛,再向西到隴縣與清水縣接壤邊界秦亭鎮(zhèn)全莊村杈杈鋪,這里也是陜西與甘肅的交界處。2018年筆者再赴關山驛路考察,發(fā)現(xiàn)《鹽法分界碑》。碑上正中橫刻“鹽法分界”四字,左為“迤東行河東官鹽不許越”,右為“迤西行花馬池鹽不許越”,該碑現(xiàn)存秦亭鎮(zhèn)非子牧場。碑文規(guī)定,從杈杈鋪以東,不允許銷運河東官鹽;從杈杈鋪以西,不允許銷運花馬池鹽,否則,以販運私鹽論處。杈杈鋪從明朝至清中葉,屬陜西布政使司鳳翔府轄。在晚清則為陜甘交界,這通碑刻立于關隴要道,表明關山東西,鹽務管理有嚴格的規(guī)定。食鹽曾是歷代王朝用于邊費開支和民用的資源。鹽法是國家對食鹽征稅和專賣禁榷的各種制度,行鹽地界產生于唐代。
歷史上,陜甘食鹽主要來源于山西運城的河東池鹽和陜西定邊的花馬池鹽。河東池鹽產于中條山北麓一帶四周地高,形如釜底的廣大區(qū)域。唐朝柳宗元曾說:“河東鹽西出秦隴,南達樊鄧,北及燕代,東逾周宋。”說明按唐代銷界劃分,陜西是河東官鹽的銷售區(qū)。一旦越過這個銷界,就成為販私鹽,會受到懲罰?;R池鹽位于陜西定邊,甘肅鹽池,產量頗大。
隋朝建鹽川郡,唐、西夏設立鹽州,明時建花馬池,到民國二年設立鹽池縣。民國《鹽池縣志》記載:明時“因課鹽買馬而得名”?!尔}法分界碑》的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古代甘陜地區(qū)鹽務管理,探討絲綢之路關山段商貿流通,豐富清水縣歷史文化遺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價值。
路,不斷在腳下延伸。《重修關山驛路之碑》是道光二十三年重修關山驛路時捐銀情況的記載。該碑高140厘米、寬71厘米,青石質,兩面均有文字。碑陽中為大楷“重修關山驛路之碑”,右為“大清道光二十三年歲次癸卯三月”,左為重修驛路組織者陜西鳳翔府、隴州官員名錄,以及董事人、督工人和碑刻書丹、刊石人名。碑陰小楷刻字,自上而下十列,每列四十字左右,共計約四百個地方、商號、店鋪名稱及其捐銀數(shù)目。捐銀最多者二十兩,最少者五分,總計捐銀一千五百兩。主持人鳳翔府知事豫泰,陜西蒲城人,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學問頗高,又是一位能干事的人。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倡導發(fā)動城鄉(xiāng)士民120余戶,募集11600余銀兩重建塔寺橋。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豫泰看到經歷朝代更迭,紀念宋代著名學者張載的張子祠破敗不堪,遂開庫存、捐俸祿,動員屬地大戶商賈出資重修張子祠??上?,這位有學問、肯干事的人,后來不知因何事革去陜西鳳翔府知府、著以七品筆帖試用。但從他修橋、修路,崇尚鄉(xiāng)賢的行為看,確實是一位有魄力的人。
從碑文看,捐款涉及鳳翔一府,隴、秦、成、鳳、岷五地,秦安、清水、禮縣、徽縣、兩當五縣,說明這條驛路是從鳳翔開始到隴縣,經長寧驛翻關山,途經清水、秦安、秦州、禮縣、徽縣、兩當、鳳縣,一路與茶馬蜀道連接進了四川,另一路去了岷州。碑文更是道光年間的一幅社會狀況畫卷。從碑文看,當時,隴、秦、成、岷四州俱為陜西鳳翔府所轄。
關山長寧驛是一個由官方管理的重要驛站。沿途有些地方是以堡子這種防御工事為紐帶管理周邊村莊的,且設有鄉(xiāng)約之職。驛路有許多供旅客歇腳的店鋪及商號,尤其是商號,種類繁雜,且與民眾日常生活、出行娛樂息息相關。
從商號、店鋪的命名看,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特別是和氣生財、誠信經營的理念無處不在,也反映出關隴地區(qū)經商淳樸誠實,修路官民協(xié)力的狀況
清水文化底蘊深厚,軒轅故里、非子封邑等文化獨具魅力,再加上綿延千年的古道文化,讓這里成為古絲綢之路熠熠生輝的重鎮(zhèn)。
- 2024-09-18藏經洞的封閉與敦煌學之興起
- 2024-09-17時光里的五泉書院
- 2024-09-13在伏羲故里感受先祖氣息
- 2024-09-13煙火敦煌 余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