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登樓望闕”這個成語故事發(fā)生地在甘肅西和,你知道嗎?
熱鬧的西和縣城隍宋忠烈侯廟會
登樓望闕,是一個成語,指具有以身殉國的決心。它的歷史典故出自《宋史·陳寅傳》:“二子及婦俱死母旁,寅斂而焚之,乃朝服登戰(zhàn)樓望闕,焚香號泣曰:‘臣始謀守此城,為蜀藩籬,城之不存,臣死分也。’”
陳寅守的這座城,名為西和州,就在今天隴南市西和縣境內。在西和縣城中山街上,至今矗立著一座紀念陳寅事跡的“忠烈祠”,它也是西和縣的城隍廟,城隍正是他!我們去西和,一起去了解“登樓望闕”的由來。
1.西和地處要塞陳寅委以重任
在西和縣城中山街的一條小巷, 高低錯落的民居間, 我們看到了西河城隍廟的丹紅飛檐。隍廟門樓上的匾額題寫著筆力雄奇端正的“忠烈祠”三個大字。門樓兩邊掛有“登吾堂皆端正人士,進此門須正人君子”的楹聯(lián)。整衣斂容,進門拜謁。
中國民間對忠臣烈士素有敬仰, 在其故后往往視之為神, 我大致也猜出了這位城隍爺的類型。陳寅在赴任西和州知州之前, 世人提到他時,多說他是當時的名臣陳咸的兒子。陳咸在宋廷曾任寶謨閣待制的顯赫官職,素有政聲。陳寅中進士后, 以父恩蔭補為官,歷任州縣官職。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朝廷調陳寅任西和州知州??此茖こ5墓ぷ髡{動, 卻成就了陳寅“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留名青史的事跡。
忠烈祠正殿陳寅的塑像神情頗似關羽,其顏容滿室凜然, 頜下的三縷長須似乎在迎風飄拂……正殿兩邊的墻壁上繪有壁畫,細細審讀,右側墻壁繪畫的內容多是表現陳寅在任上問民疾苦、興修水利、勸課農桑、提攜學子的功績。
出現在左側壁畫上的陳寅,卻是脫去了文官官服,換上了武將鐵甲,周身上下縈繞著一股英雄之氣。而在正殿門外兩側陳列的也是城隍廟不多見的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等十八般兵器,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朝廷調陳寅到西和州任職,并不是讓他到這兒當俯身案牘、吟詩作賦的太平官的,而是對他寄予深深的期望,這與西和州所處邊地的特殊位置有關。
西和縣境內在古代是蜀隴孔道,秦蜀要沖,古為南北貿易的貨物集散點, 歷來也為兵家必爭之地。楚漢之戰(zhàn),劉邦還定三秦時,大將樊噲揮師戰(zhàn)白水出塞峽 (今西和大灣峽)襲取西城。三國時期諸葛亮六伐中原,三次取道于此,名將姜維多次在這里設戍置圍,抵御曹魏。唐代為防吐蕃入侵,在龍門鎮(zhèn)(今西和坦途關)屯兵設防,詩圣杜甫留下了“瞪爾遠戍人,山寒夜中泣”的感嘆。南宋時和岳飛并稱的名將吳玠曾在鳳凰山筑十二連城, 在觀山安營扎寨抵御金人的窺探,人稱吳營墩,南宋末年,這里又成為抵御蒙古的前線。
2.陳寅上任時正值西和州危難之秋
西和縣的地名出現在史書上完全是一次恥辱事件。
宋紹興十四年 (1144年)三月,岷州的州治已經在今天西和境內,因為岷字與金太祖完顏旻的旻字同音, 一向積弱的南宋朝廷為討好金人,竟然將岷州改名為和州, 這不知避的是哪門子的諱?因為南宋境內已有和州(今安徽境內),為示區(qū)別, 岷州便成了西和州。由于地處宋金、宋和蒙古對峙前線, 西北兩面受敵,西和州一直是南宋的西部邊防重地,保衛(wèi)四川的屏障。陳寅之前的歷任西和知州,都是武將擔任,但陳寅卻以文職當此重任。
本來陳寅接受的應該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堅城,早在他到任四年前的宋寧宗嘉定十四年 (1221年)二月, 西和州城曾大規(guī)模地整修。不幸的是,這座耗費巨大的西和州城,竣工僅兩個多月, 就于當年四月發(fā)生大火,燒毀民居營房兩千余間。當時的知州驚慌失措,誤以為蒙古兵破城,棄城而逃。而在陳寅就任的前一年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西和州就曾被蒙古兵攻破。
可以想見,陳寅接任西和知州之際,正當強敵壓境、城防殘破的危難之秋。
宋理宗端平元年 (1234年),蒙古兵十萬人再次入侵西和州。當時陳寅手下只有忠義民兵一千多人。陳寅雖勢孤力單,但毫不畏縮,誓與百姓共保州城。他為了維系民心,堅持將兩個兒子和全家二十八口留居城內。他說:“人人都各顧其家,靠誰來共守州城!”他將府庫資財全部散發(fā),作了長期堅守的準備。起初,蒙古兵以十萬之眾攻打州城東南門,由投降的宋兵充當前鋒。陳寅起草了一篇檄文, 對這些降兵曉之以義,動之以情,使他們不為敵人利用。同時,他親自揮旗擊鼓,激勵將士,冒著飛石箭雨, 竭力奮戰(zhàn)。從晝到夜, 打退元兵的輪番進攻,堅守了兩天兩夜。蒙古兵撤退后,制置司將陳寅戰(zhàn)功通報所屬州縣,予以表彰。
不久,蒙古兵增加兵力, 砍伐樹木制造攻城器械,再度圍攻州城。陳寅一面力戰(zhàn)苦守,一面派人向朝廷求援。但幾路援軍都躊躇不前。陳寅率兵民晝夜苦戰(zhàn),堅守月余,糧盡援絕,州城遂破。
3.守城失敗陳寅壯烈殉國
危難之際,陳寅對其妻杜氏說: “你趕快想你的辦法!”杜夫人厲聲叫道:“難道能活著與君一起受俸祿,而不能以死來共同報答朝廷嗎?”言畢,即登上城頭戰(zhàn)堡飲藥自盡。兩個兒子及兒媳,也一起自殺在母親身旁。陳寅收斂了親人的尸體舉火焚化后,冠戴朝服,登上城樓。他遙望朝廷臨安宮闕所在的東南方向,焚香跪拜:“臣當初圖謀固守此城,作為四川的屏障,城破了,臣也該當死了……臣不負國!臣不負國!”他哭告后,再拜,伏劍而死。
與陳寅一起死難的還有西和州的推官兼通判賈子坤及其全家十二口。
陳寅壯烈殉國的情景被后人演化成千古傳誦的著名典故:“登樓望闕。”
西和州城攻陷后,元兵燒殺搶掠,百般蹂躪,將此城夷為平地。此城的陷落,不僅使西和百姓遭受浩劫,也使南宋的四川防線門戶大開。西和州陷落的第二年,也就是自1235年(宋端平二年)宋蒙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1271年之前為宋蒙戰(zhàn)爭,1271年元朝建立后,為宋元戰(zhàn)爭),到1279年(宋祥興二年)崖山海戰(zhàn)最后一役止,因為以西和州為典型的四川防線的堅韌,在浴血相爭四十五年之后,南宋才最終覆亡。
在陳寅壯烈死難四十八年之后, 被囚于元大都土牢中的文天祥寫下了慷慨激昂的正氣歌。他筆下那些歷朝歷代“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的忠臣烈士中,其中“為張睢陽齒”的詩句所贊頌的便是唐代安史之亂時堅守睢陽寧死不屈的張巡。
寫下“為張睢陽齒”詩句的文丞相,當時會不會想到那位為國慷慨赴死的陳知州呢?
明朝洪武年間,太祖朱元璋在分封各地城隍時以北京都城隍文天祥職位最高。陳寅也在此時受封為西和州城隍,故其爵位為“忠烈侯”,這也是西和城隍廟被稱為“忠烈祠”的來歷。
陳寅的英魂從未離去,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激發(fā)民族正氣,弘揚愛國精神,西和文化界編撰出大型秦腔劇本《民族魂》巡演。此劇在隍廟戲臺演出時,置有城墻布景,頗有“登樓望闕”的歷史情境,深受觀眾歡迎,也使陳寅的英雄事跡更為大眾知曉。
文/圖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劉小雷
- 2024-05-16傳說中的義渠族不只“逐水草而居” 農耕證據在此
- 2024-05-16秦史開端于甘肅 嬴政首次出巡“打卡”地也在這
- 2024-05-06【文化中國行】在張掖大佛寺感受文化之美
- 2024-04-26好書責編談 | 國寶莽權:以目為水鑒,以心作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