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懸泉三疊
懸泉置出土的漆耳杯(來源:澎湃新聞)
懸泉漢簡(來源: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懸泉置復原圖(來源:紀錄片《河西走廊》)
走馬西來欲到天,
辭家見月兩回圓。
今夜不知何處宿,
平沙萬里絕人煙。
——唐·岑參《磧中作》
一
懸泉漢簡上關于馬的內(nèi)容總是一次次把我的目光吸引過去。
正常情況下,懸泉置保有40匹左右的馬,每匹馬都有一個名字??脊殴ぷ髡咴趹胰獫h簡上發(fā)現(xiàn)了186個馬的名字。命名方式包括了“人名姓氏+馬匹顏色”(如“陳騩”。騩音歸,義為淺黑色的馬),寄希望馬匹“多拉快跑”(如“野鹿”“善載”),寄希望馬匹眾多、好飼養(yǎng)(如“利群”),寓意勇猛(如“殺寇”),馬匹顏色+吉語(如“金丸”)。
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個名字是“青爵”,義為青色的鳥,能使人聯(lián)想到一只疾如閃電的鳥飛過,眼前只有一道黑線般的視覺殘留,完全看不清它的身影。
以今天的眼光看,懸泉置每一匹馬的名字都古雅,富有文化氣息。
給馬取名也許是為了方便管理,就像每個人都有名字,只要說名字,周圍的人就能知道說的是哪個人。漢代懸泉置的人們說到哪匹馬,也會說它的名字,而不是說它的編號或描述它的毛色年齒。事實上,他們給一匹馬取名的時候,可能也像給自己家的孩子取名,是用了心思的,比如簡文里說到的一匹18歲老馬“蜚烏”,最初取這個名字,是希望它疾如飛鳥(“蜚”同“飛”,“烏”是烏鴉)。即使它已經(jīng)18歲,到了一匹馬的暮年,說到它的名字,仍然可以想見它當年飛馳的英姿。
馬的最佳役使年齡是8歲(相當于人類30歲左右)。懸泉置能確知馬匹年齡的簡文里,年齒最小的4歲,最大的24歲。馬的平均年齡是30歲到35歲。24歲的老馬,從一份馬匹與人類年齡對照表上看,相當于人類70.5歲。簡牘里說到一匹名為“黃鵠”的老馬,“齒十八歲……老不可用”。
可能是因為馬匹飼養(yǎng)管理不善,醫(yī)療條件有限,懸泉置馬匹死亡情況一度很嚴重,遭到了上級的嚴厲申飭。有兩件甘露二年的木簡上,記著敦煌郡9個類似懸泉置的驛站,共有馬360匹,因為養(yǎng)護不善,不到一年時間里死了368匹。從馬匹管理的相關程序和要求看,有些時期用不法手段殘害官馬的現(xiàn)象應該普遍存在,驛站運行成本高昂。
懸泉漢簡里專門有一類簡文,記載馬匹死亡的時間、數(shù)量、處理結(jié)果、在場和經(jīng)辦人員。這類用于記錄上報的文書被稱為“傳馬病死爰書”。一份爰書通常會寫上出具報告的時間,報告人的身份和人名,馬的體貌特征和名字,馬的年齒,死亡原因,查驗和見證人是誰,查驗結(jié)論:“馬死,身完,毋兵刃木索跡,病死審”(馬確認已死,尸身完整,沒有刀傷、棒傷以及繩索捆綁勒傷痕跡,確為因病死亡)。
死后的官馬不能隨便處理。“傳馬骨肉買賣文書”會記下馬匹死亡的時間、死亡原因、馬匹的骨肉被誰買走了、賣了多少錢等信息以備查驗。賣死馬骨肉的錢入公賬,用于購置補充馬匹。一匹死馬的骨肉通常賣200到400錢。而買一匹馬則需要15000錢。另外,雖然沒有死,但是生病不能使用的馬,也可以賣掉,價格1500錢左右。
死馬的骨肉賣掉,皮、筋、齒、耳要上交入庫,如果死的是牛,還要上交牛角。皮、筋、角可作為加工制造器物的原料,齒和耳,可能是作為牲畜死亡的證物,和死馬爰書一起上交。一匹官馬的使用價值,沒有一點點浪費。懸泉置里每一匹官馬的一生,都稱得上是奉獻的一生。
懸泉置的主體是一座長寬各50米的方形塢院,用于住宿辦公,接待往來公務人員和國際友人。養(yǎng)馬區(qū)在塢院之外,30米見方。懸泉置周圍絕少人煙,暗夜里,人們都進入夢鄉(xiāng),明亮清冷的星光下,應該能清晰地聽到青爵、蜚烏、黃鵠們從容不迫咀嚼草料的聲響。
二
懸泉置地處瓜州縣和敦煌市之間,瓜敦公路58千米處以南的三危山余脈北側(cè)山前沖積扇上,東側(cè)山谷中有一處泉水。泉水咸苦,但已經(jīng)是周圍十多公里內(nèi)唯一可供飲用的水源。從漢代直至唐代、清代,這一帶都建有驛站。
懸泉置四周靠塢墻處共有27間房屋建筑遺跡。懸泉置的主要功能是接待過往使者、官員及隨從,傳遞文書,日常工作人員40名左右。雖然規(guī)模很小,卻因為建在交通要道上,接待過曾經(jīng)跟隨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外交家長羅侯?;荩ü?2年至公元前51年間七次出使西域)、龜茲王及夫人、且末王、樓蘭王、大昆彌使者、烏孫客等“大客”。其中元康五年(公元前61年)長羅侯過懸泉置,一行包括軍候以下各類官員和戍卒、施刑士(身份為服刑人員的士兵)等,共384人。長羅侯團隊不是人最多的,懸泉置簡文記載了一支由使者帶領的于闐王團隊,規(guī)模為1074人。
面臨繁重艱巨難以完成的接待任務時,小小的懸泉置壓力巨大。有一條簡文記下了一位叫“博”的懸泉置嗇夫(管理人員)在一次重要接待前的無限惶懼:“迫大客且到,用度不足,博叩頭死罪死罪,唯君哀憐,博叩頭叩頭死罪死罪。”
出現(xiàn)非常態(tài)的重要接待任務時,需要臨時調(diào)派征用人手和物資。有一份文書上,一位敦煌安國里名為邯陵的女子向效谷縣反映她的丈夫“安”任懸泉置嗇夫時,曾攜帶私人餐廚用品若干,其中包括案子3個,銅鼎1個,釜3口,“華于”12個,大杯12只,小杯72只,酒樽1件。因為沒有前后文,無法確知這些物品用在什么場合、反映情況的目的。根據(jù)“安”當時的職務判斷,這些物品很可能就是遇到重大接待任務時由懸泉置借用或租用的,此后沒有歸還,“安”又因故不能親自索回,也不能出面反映,所以由邯陵出面向效谷縣申訴索要。
懸泉置漢簡多數(shù)是西漢后期的,雖然經(jīng)過了專業(yè)人員的認讀,但還是有很多文字不能完全準確辨識和解讀,這一方面是因為自然或其他原因使簡牘斷散,內(nèi)容本身不完整連續(xù)、文字模糊,另一方面,簡牘上字義的變化情況也復雜。這種復雜性往往使同一條簡文在不同讀者看來有完全不同的意思。相比之下,記載接待長羅侯支出事項的《過長羅侯費用簿》,18枚木簡連續(xù)完整,研究價值非常高,容易吸引文博愛好者的注意。
懸泉置地處荒漠,人員物資流動并不總是呈現(xiàn)繁忙緊張的景象。多數(shù)時間里,人們可能只是從事照料馬匹、接收和發(fā)放錢糧、買入或收割儲存草料、修理車輛、傳遞文書信件等日常工作,能遇到一件追捕逃亡罪犯的事,已經(jīng)很新鮮。在懸泉置短暫停留后繼續(xù)東來西去的人,應該有更多故事值得講述。在懸泉漢簡里,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了關于烏孫公主的簡文,其中一件是關于運送烏孫公主(劉細君)的女兒少夫送給質(zhì)子的一匹馬的記錄,一件是關于傳遞烏孫公主(劉解憂)給朝廷上書的記錄。
劉細君遠嫁烏孫(烏孫都城在赤谷城,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附近)后所作《黃鵠歌》里寫道: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墻,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nèi)傷,
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
受交通條件等限制,當時從長安到烏孫,路途上要用不少時間。有一份簡文上記載一件詔書從長安送達懸泉置,用了89天。一般情況下,從漢唐到明清,騎馬乘車從長安到敦煌需要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如果是大隊人馬,用的時間將更多。遠嫁異域的劉細君在烏孫生活了5年后去世,劉解憂在烏孫生活了50年,70歲時才落葉歸根回到長安。兩位公主向遠從中土到達西域的使者和商旅打聽一下家鄉(xiāng)的人和事,應該常有,絲綢之路發(fā)現(xiàn)的簡牘里卻從未見提起。
三
2023年夏末,楊楨收到了新疆師大的錄取通知書,專業(yè)是文物與博物館學。這是他自己選的專業(yè)。
我看著這個躍躍欲試躊躇滿志的小伙子想,他到底知道不知道他選擇了什么?
2014年前后,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在肅北縣對漢代馬鬃山玉礦遺址進行了連續(xù)五年的考古發(fā)掘。我曾隨一個團隊到玉礦發(fā)掘現(xiàn)場參觀學習。滿灘的石頭中間生長著不多的低矮植物,這個項目的負責人陳國科和考古隊員還有雇來的人在遺址上忙碌。陳國科穿野外工作服,戴一頂軟檐遮陽帽,身材矮而敦實,臉上手上的膚色因為長期日曬引人注目得深,他的手表下面偶爾露出的皮膚顏色要淺很多。
玉礦遺址位于馬鬃山鎮(zhèn)的一片戈壁灘上,最近的居民點也在20公里外??脊抨犚恍性缟铣隽碎T,中午不回家,在灘上就地吃一點帶來的食物,喝一點水,稍事休息,繼續(xù)工作。
我還注意了解過入選2019年度“考古中國”絲綢之路重大研究項目成果的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考古發(fā)掘項目。2019年至202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遺址連續(xù)進行了近18個月的發(fā)掘。項目負責人胡興軍,就是從酒泉走出去的一名考古工作者??藖喛藥於伎朔殪葸z址地處羅布泊荒漠無人區(qū),無電缺水,且沒有通信信號。根據(jù)胡興軍的講述,發(fā)掘期間近三分之一的時間為沙塵暴天氣。就是在這樣嚴酷惡劣的條件下,胡興軍和他的團隊一遍一遍用篩子篩出了1400多件包括細小的紙片在內(nèi)的文物。他們的工作場景,猛一看和建筑工地上一樣。
漢代懸泉置遺址的發(fā)掘,從1990年到1992年,經(jīng)歷了三個年度四個階段,出土文物四大類7萬余件。遺址在一片戈壁灘上,一年四季或常年刮風,夏季干燥酷暑,冬春風大嚴寒,“塵土飛揚”是整個遺址發(fā)掘期間的真實場景,工作條件差,環(huán)境惡劣。這個環(huán)境不是現(xiàn)在才這樣的,這里發(fā)現(xiàn)的一枚漢簡上就寫著,“縣泉,地熱多風,涂丘干燥”(“縣泉”就是“懸泉”)。發(fā)掘之后,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簡牘研究室等部門相關人員又用了十年,才完成了簡牘釋文工作。
……
花不到四十分鐘了解某個考古發(fā)掘項目引人入勝的地方,是享受型的文化活動。但是多數(shù)時間里,考古工作本身是枯燥乏味的,談不到什么趣味,也不是每天都有新發(fā)現(xiàn)。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考古工作者憑借對獲得的考古資料的研究和已有資料的考證,拼湊復原了過去人們的工作場景,認識和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生活細節(jié)甚至情感,找到了歷史記載里的某個重要缺環(huán)。這些細節(jié)的來源,也許只是一塊簡牘上寥寥的幾個字,也許只是一塊木片上不引人注目的一道刻痕(不明顯的刻痕,但是很重要)。在考古現(xiàn)場和研究室內(nèi)一整天的工作,表現(xiàn)在考古發(fā)掘報告上,可能還不到一句話。每一點收獲,后面都是大量的時間和體力精力的付出。
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里寫到人類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jié)果卻只是一小塊”。在我看來,考古工作也是這樣的。
懸泉置應在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年—前87年)就存在了。已發(fā)現(xiàn)懸泉漢簡的年代主要集中在西漢中后期、王莽和東漢初年,前后時間約百年。懸泉置周圍,還有晉、唐至明清的歷代烽燧或遺址分布。和懸泉置類似的驛站,漢代的酒泉郡有11個。
1912年,肅州郵政分局成立,隸屬蘭州副總局(總局在西安)。1913年,酒泉設立電報局,酒泉及其他各縣驛站一律撤銷,所有的公文、函件等,均交郵政局轉(zhuǎn)寄。驛站不再運轉(zhuǎn),關于古代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研究一直在繼續(xù)。
絲綢之路上多見夯土而成的塢院遺跡,有的在耕作居住區(qū),有的不在大路上,也遠離耕作居住區(qū),孤零零挺立于荒漠戈壁。它們是過去重要的軍事行政設施或地主豪強的莊院,一般只開一門,塢墻四角設望樓,易守難攻。房屋在塢院內(nèi)靠四壁修建。相信每一座塢院、每一間房屋都有很長的一段故事等待人們發(fā)現(xiàn)和講述。
未來發(fā)現(xiàn)和講述這些故事的人里,應該有楊楨吧。
楊蘊偉
- 2024-04-232000多年前,邊塞戍卒工作日記薄里都寫了些啥
- 2024-04-17《農(nóng)耕探文明》解碼什川古梨園
- 2024-04-16舊時蘭州人冬天踏冰過河太驚險 幸而建起黃河第一橋
- 2024-04-1680年代風靡天水的香煙 包裝上這個細節(jié)來自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