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白塔山建筑群:“拱抱金城”盡展靈秀之姿
百花亭 圖由蘭州市文保中心提供
蘭州古稱金城,是“控扼沖要、道通西域”的絲路要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進程的見證地,歷史文化厚重,文物遺存豐富。本期《金城遺珍》欄目聚焦位于黃河北岸白塔山公園內(nèi)的白塔山建筑群,再賞其“拱抱金城”之雄姿,精美靈秀之特色。
省城蘭州地標性景觀
白塔山建筑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蘭州市城關區(qū)黃河北岸白塔山公園內(nèi),遺存有白塔寺(慈恩寺)、三星殿、三官殿、法雨寺、云月寺、鳳林香裊牌坊六處明、清建筑,1958年遷建、新建的一臺“九曲安瀾”敞廳(包括與敞廳相連的一、二臺的亭、廊)、二臺牌坊、三臺大廳,以及凸起于峰巒之上的百花亭、迎旭閣、喜雨亭、駐春亭、五角亭、六角亭、東風亭、金山大殿等,建筑面積3021.26平方米,占地面積7826.19平方米。白塔山海拔1700余米,山勢起伏、峰巒疊嶂,有“拱抱金城”之雄姿,白塔與山下橫跨黃河兩岸的中山橋,均為省城蘭州地標性景觀。
白塔山建筑群始建于元代,明正統(tǒng)十三年(公元1448年)重建,明景泰及清、民國四百余年間,依山就勢,建三星殿、慈恩寺等十余組建筑。1958年,市政府將蘭州舊城改造中拆除的部分特色建筑遷至白塔山一、二、三臺等處,并籌資對白塔山古建筑進行了整體維修,奠定了白塔山建筑群如今的布局和規(guī)模。一、二、三臺廳、廊、坊、亭或凝重中藏清秀,或敞亮中隱曲幽;建于峰巒之上的白塔寺白塔、望河樓、法雨寺懸樓、三官殿、鳳林香裊牌坊等參差巍峨,峻峭別致,結(jié)構(gòu)巧妙,精美靈秀,極具地方特色。
見證西北地區(qū)重要關隘興廢
白塔山西接金城關,東連鳳林關,南臨古渡要津。大河映帶,白塔巍峨。在此重要的節(jié)點上,經(jīng)元、明、清以降600余年拓土營建,集儒、釋、道于一山的寺、廟、宮觀已與周邊歷史遺存有機地融為一體。此一隅既見證了西北地區(qū)重要關隘的興廢,浮橋、鐵橋重要交通設施的更替以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也為城市發(fā)展及其景觀變遷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遺存,對研究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史等,均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白塔山建筑類型多樣,別具地方特色。其中一、二、三臺廳、廊、亭、坊等曲折有度,靈秀精巧;建于峰巒之上的白塔寺(慈恩寺)白塔、望河樓、法雨寺懸樓、鳳林香裊牌坊以及三官殿等,造型精美,結(jié)構(gòu)巧妙,峻峭嶙峋,靈動巍峨。
另外,白塔山建筑充分利用了自然山水地形,因地就勢安排各類建筑。多下大上小,且多用青磚灰瓦,梁架間多裝飾色調(diào)淡雅的彩繪。建筑的造型、體量、尺度、色彩都服從于與山水樹木的和諧統(tǒng)一,空間關系處理十分得體,充分體現(xiàn)了當?shù)厝藗兊脑靾@理念和造園技藝。對研究蘭州地區(qū)建筑技術(shù)史及園林藝術(shù)史,均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白塔建筑不僅類型繁多,造型奇特,其磚雕、彩繪等更是集蘭州市區(qū)特色之大成。集中于一、二、三臺廳、廡山墻及門楣等處的云龍、團龍、海龍、穿花龍、二龍戲珠、綿地、如意、西番蓮、纏枝蓮牡丹紋等磚雕,多采用“淺浮雕”“高浮雕”“透雕”以及“凹面線刻”“凸面線刻”等技法,層層疊疊,玲瓏剔透,將多達三四層的圖案立體地展現(xiàn)了出來。
白塔寺安坐山巔保存較好
白塔寺是白塔山建筑群的代表性建筑,位于白塔山山頂之上,建于明正統(tǒng)十三年 (公元1448年),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甘肅巡撫綽奇將其擴建并更名慈恩寺。該寺坐北向南,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建有望河樓、白塔、準提菩薩殿。塔、殿之間東西兩側(cè)建廂房、廂房南側(cè)續(xù)出廊亭,分別存放青銅鐘和象皮鼓,白塔東西兩側(cè)分別立《重修白塔寺記》碑和《修建慈恩寺》碑。建筑面積350平方米,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該組建筑群保存較好,1963年白塔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云月寺位于白塔寺東側(cè),建于清乾隆-道光年間(公元1735-1850年)。坐北朝南,由山門、石橋、院門及兩側(cè)續(xù)建的倒座、大殿和東、西配殿組成。建筑面積284.97平方米,占地面積1061.93平方米。
三星殿位于白塔山公園中軸線北端東側(cè)凸起的山崗上。始建于明景泰初年,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重建,民國9年(公元1920年)毀于地震,次年重建。殿內(nèi)供福、祿、壽三星,院落坐北向南,由牌樓、正殿、東西配殿、門前石獅子及圍合院落的花墻組成。建筑面積160平方米,占地面積361.8平方米。
三官殿位于白塔山公園中軸線中段西側(cè)山嶺上。坐北朝南。由山門、過殿、東西廂房、正殿和東側(cè)的偏殿組成。建筑面積319.03平方米,占地面積500平方米。供奉藥王、財神、靈官三圣。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補修墻垣及藥王殿、財神殿地磚。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整修正殿,新建檻墻。民國11年(1922年)復修葺,上世紀50年代整修后曾改作文化宮,60年代改為少年宮。
百花亭造型巧妙體量較大
法雨寺位于白塔山公園中軸線北端西側(cè),西鄰鳳林香裊牌坊,始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光緒時曾重修,原為羅漢殿,未詳何時改為法雨寺。坐西朝東,一進兩院,建筑面積419.75平方米,占地530平方米。
百花亭位于白塔山東南麓,1958年舊城區(qū)改造時,利用拆除木構(gòu)件,在白塔山文昌宮舊址上新建。建筑面積107平方米。雙層歇山頂,南北朝向,平面略呈方形,一層柱網(wǎng)三層,中間四柱用通柱。百花亭體量較大,結(jié)構(gòu)造型巧妙,保存較為完好,對研究蘭州地方園林建筑具有一定的價值。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超
- 2024-01-24在甘肅遇見史前"中國畫" 看看祖先追求的自然風藝術(shù)
- 2024-01-24明末古稀詩人拄杖游遍秦州 他筆下的奇山異水有多妙
- 2024-01-19肅南:舉辦2024年“迎新春”新就業(yè)形態(tài)勞動者冰上趣味運動會
- 2024-01-19神州大地年味漸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