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蘭州大學榆中校區(qū)西區(qū)田徑場的舞蹈教室,常會看到一位老師隔著褐色玻璃看著正在上課的同學,隨著舞蹈教室內的音樂,他的身體也會不自覺地舞動。白帽灰衣黑褲,這是他的日常裝扮,渾身散發(fā)的運動活力讓人幾乎看不出他的實際年齡,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今年已經(jīng)61歲了。這便是體育教研部的畢研潔教授。
而他正在凝視的,是學生們正在上的《民族體育舞蹈》一課,這門他深入研究、積極推動了幾十年的體育課。
深入考察民族樂舞
目前,《民族體育舞蹈》這門課已然成為蘭州大學體育課中的熱門,在選課時往往被學生“秒殺”,在學校的各個角落也不難發(fā)現(xiàn)民族樂舞的存在,定期在操場舉辦活動的鍋莊舞社團更是吸引了大批民族舞蹈愛好者加入,而這背后都離不開畢研潔對民族樂舞文化的研究與推廣。
2004年,畢研潔就做起了背包族,常常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與同在蘭大工作、同樣對民族文化感興趣的妻子前往新疆考察。從北疆到南疆,坐火車、搭汽車、乘毛驢車、駕車、徒步,他們走遍了新疆的很多地方,走進多個民族的生活,深入了解民族樂舞。從2005年開始,在學校政策與資金的大力支持下,畢研潔牽頭組成團隊,越來越多對民族樂舞感興趣的老師加入其中,大家一起走過了西藏、四川、云南、青海和甘肅藏區(qū)的多個地方。
由于原生態(tài)的民族樂舞大多只是在當?shù)毓?jié)日或者喜慶的日子才會表演,并不是隨處隨時可見,因而大多數(shù)情況下要“趕巧”:“例如新疆的麥西來甫(意為聚會)只有在當?shù)厝司蹠r才能看見,哈薩克族的卡拉角勒哈(意為黑色的馬)只有在其最盛大節(jié)日納維魯孜節(jié)(意為年頭)才能看到,鍋莊舞是當?shù)厝藨c?;顒訒r跳的舞蹈,相對常見一些,其配樂大多為歌唱神山福地和喜慶豐收等。”
在畢研潔的記憶里,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調研是前往南疆調研維族舞蹈“麥西來甫”,駕車剛走進縣城,濃烈的節(jié)日氣氛就撲面而來:伴隨著歡快的音樂,男女老少穿著盛裝載歌載舞,無論是民警還是民眾、是漢族居民還是維族居民,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真誠喜悅的笑容,“那時我真正感受到了民族舞蹈的魅力和意義所在”。
迄今近二十年的時間里,畢研潔的足跡遍布了青藏疆川滇。走,不是走馬觀花,而是真正的做出成果:他整理出了藏族鍋莊舞690個舞段,維族麥西來甫168個舞段,蒙古族舞蹈108個舞段。
民族樂舞走進體育課堂
在這一過程中,西北地區(qū)豐富的民族樂舞的獨特優(yōu)勢為畢研潔一直以來思考的一件事提供了思路,于是他開始嘗試將西北少數(shù)民族舞蹈引入體育課堂,“民族舞蹈包涵太多的體育文化元素,它同樣能達到健身的效果。”
畢研潔從小跟著外公生活在北京中央民族歌舞團,與中央民族大學只有一墻之隔,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歌舞給年幼的畢研潔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獨特的好感。1978年他考入北京體育大學運動系體操班,1982年大學畢業(yè)后即被分配至我校成為一名體育老師,主要從事體操教學。多年來,他帶領學生團隊在各類體操比賽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他想把體操教學引入普通體育課堂的想法卻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實現(xiàn),因而他一直以來就在思考“有什么體育項目既安全又能起到健身的作用?”
不同于專業(yè)的舞蹈教師,畢研潔從舞蹈健身價值入手,用體育的視角將民族樂舞帶入課堂,“我不要求孩子們非要跳出藝術的美,就是想讓他們動起來,掌握基本的舞蹈技能就可以了。”畢研潔說。
初期教學過程中,畢研潔發(fā)現(xiàn)學生們感覺民族舞蹈課是一門理論是理論、技術動作是技術動作、理論與技術動作毫不相關的課程,這種特色并不突出、聯(lián)系并不緊密的課程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很多學生在課上給我說‘我怎么跳不出那個味’。”
“多年來我們習慣于將民族舞蹈課程知識結構與體育課程割裂開來,建構了理論與實踐兩個教學框架,這種教學方式看上去完善,但實際上并不適合民族舞蹈律動的技術結構。”所以,在現(xiàn)在的民族體育舞蹈課堂中,常能看到老師跳著舞突然停下來給學生講解某一動作背后的故事。
畢研潔認為:“對于民族舞蹈進體育課堂而言,最重要的是需要讓學生能夠真正地走進民族舞蹈,了解民族舞蹈,融入民族舞蹈之中,使之不僅僅成為民族舞蹈的傳遞者,更重要的是要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成為民族舞蹈的創(chuàng)造者,這也是對文化的傳承。”
傳承民族樂舞文化
在多年來實地考察、實踐推廣、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畢研潔編著出版了多本有關西北民族樂舞文化及其與體育文化融合的書籍:《尋找鍋莊舞-藏地鍋莊舞的歷史、社會、體育的考察》探索民族舞蹈與大眾體育文化的融合,《中國少數(shù)民族集體舞》是對少數(shù)民族樂舞的初步探索,《維吾爾族民間舞蹈麥西來甫》則體現(xiàn)維族舞蹈的社會價值。
一千多年前絲路上的胡旋舞、胡騰舞與近代絲路維吾爾族的麥西來甫民間樂舞、以及從北魏到唐初出現(xiàn)的“西涼樂”即“涼州樂舞”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
很多人都知道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反彈琵琶的造型,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西藏大昭寺收藏的“獸首鎏金銀壺”上的反彈琵琶呢?兩者之間有沒有關系?反彈琵琶舞姿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盛行的呢?
諸如此類,很多有關絲綢之路上民族樂舞的有趣獨特的故事,在畢研潔于今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絲路游牧民族樂舞文化研究》一書中都有詳細的描述和闡釋。
絲路樂舞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的保護和傳承至關重要:在民族傳統(tǒng)樂舞文化所營造的歷史空間情境下,人們可以實現(xiàn)交流,這是保持民族品格、傳遞民族精神的關鍵;絲路民族樂舞文化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延續(xù)。畢研潔說:“絲路民族樂舞文化遺產(chǎn)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是新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通過樂舞文化的交流可以實現(xiàn)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交流,有助于求同存異,使人類超越種族、信仰和價值觀的束縛,建立信任、融合的命運共同體觀念和意識。”
在畢研潔看來,做這件事的意義在于讓西北少數(shù)民族樂舞文化走進大眾,讓大眾更多地了解西北少數(shù)民族樂舞文化的深厚底蘊,使它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不僅可以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我的研究不會止步于此,這本書寫得還是很粗淺,我們目前正在與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共同申報國家重大項目,希望將絲路民族樂舞文化進一步研究,這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有著重要的意義。”
- 2023-02-13織山水錦繡 引八方來客——文縣打造旅游小城鎮(zhèn)見聞
- 2023-02-13甘肅非遺工坊:擴展“朋友圈” 激活“經(jīng)濟圈”
- 2023-02-10蘭州市將打造“五個矩陣”促進文旅產(chǎn)業(yè)發(fā)展
- 2023-02-10崇信:草莓飄香引客來 “莓”好時光樂趣多